中国航空业这些年发展挺快,国产大飞机C919都开始交付了,可一聊到退役飞机处理,总绕不开一个事儿:为什么好多退役机型得拉到美国去拆解?比如南航的A380,就飞到美国沙漠里报废。国内这么大地方,难道就没地儿自己处理?
飞机寿命一般20到30年,飞够了就得退下来,不是扔垃圾那么简单,得拆解回收零部件。全球有几个著名的飞机坟场,美国的莫哈维沙漠是最出名的,那地方干燥少雨,适合存放大铁鸟,避免锈蚀。 中国过去没这种专业场所,早年退役机型多半得运到美国去。举个例子,2022年南航的A380退役,就直接飞到美国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,那儿有全套设备和技术团队,能把飞机拆得干干净净,回收率高到90%以上。为什么非去那儿?不是咱们不想自己来,主要卡在几个硬门槛上。
地理环境是个大问题。拆解飞机需要干燥、低湿度的场地,因为金属零部件容易生锈神机策,存放时间长了就废了。美国莫哈维那种沙漠地带,天生合适,湿度常年低,交通也方便,卡车直接拉走东西。 中国干燥区有的是,比如西北沙漠,但位置偏,物流成本高,建基地不划算。早期国内试过在河南鲁山建存储场,70年代的事儿,主要放军机,存了2000多架,但拆解能力弱,没形成规模。湿度高的地方像东北,得额外装恒湿系统,花钱不说,还不稳定。这就导致过去退役飞机拉到美国更靠谱,省事儿还高效。
技术门槛更高。拆解不是扒拉扒拉就行,得专业团队操作。飞机结构复杂,零部件上万种,像发动机、起落架、滑梯这些值钱货,得仔细评估,能翻新的翻新,能卖的卖。波音747的发动机一台就好几百万美元,二手市场抢手。 但拆的时候要加防腐剂,检查裂纹,用环保方式处理重金属,避免污染。欧美有成熟流程,美国基地有经验老道的技师,对各种机型了如指掌。中国早期缺这块,人才少,团队没练成。制造飞机是组装新件,拆解是逆向工程,得懂回收逻辑。网友常说,造得出就拆得开,其实两码事儿。制造靠生产线,拆解靠评估链条,没经验容易废掉好东西。
产业链和政策也卡脖子。拆解后零部件得卖出去,但国际买家认FAA和EASA认证,这俩是欧美把关的,没证二手件没人敢要,怕安全隐患。中国基地早期没这认可,拆了也白拆,回收率低。加上环保法规严,重金属处理不当污染大,国内政策支持不够,土地、税收优惠少,企业不敢大干。 欧美垄断这市场,波音空客提供全套服务,包括退役拆解,合同里有时指定去他们那儿。像A380购机时,就有条款要求退役还给厂家统一处理。中国想自己来,还被拒过。经济上算账,拉到美国虽远,但回收价值高,抵得上运费。国内早年产业链不全,拆下东西没下家,赔本。
网友对这事看法挺多,有人觉得拆解简单,交给自己分分钟搞定,开玩笑说用锤子砸。但多数人认可难,网上讨论说,飞机比汽车大几百倍,内部线路密,拆错一步污染环境。有人指出,制造是正向,拆解是反向,难度不输造飞机。 有帖子分析,国内缺专业师傅,工程师、维修员得成队,还得懂环保。国外基地有完整回收系统,从拆到卖一气呵成,中国起步晚,得慢慢追。也有网友吐槽欧美卡脖子,故意不给认证,垄断市场。确实,决定权在他们手里,短时间难破。
不过,中国这些年开始建自己的基地。2014年左右,哈尔滨太平机场南侧动工,占地近30万平方米,机库能放三架A320,2018年投产。虽湿度高,但装了恒湿设备,拆解能力年20架起步,现在扩到50架。 零部件回收率上80%,发动机等卖给二手市场。重庆方大航空城2024年签约,2025年4月首架B737拆解,目标全国最大绿色基地。兰州新区也规划存储维修场,利用机场优势。武汉、温州跟进,产业链延伸到翻新销售。 政策上,国家给土地支持,财税优惠,鼓励环保技术。企业引进欧美专家,培训本地技师,用激光扫描检查部件。回收价值显现,一架退役机发动机卖几百万,减少进口依赖。
这进展意义大,打破垄断起点。从依赖美国到自建体系,航空全链条闭环。过去A380飞太平洋去拆,现在国内基地能接单,回收率不输国外。未来产能翻倍,获国际认证后,二手件全球流通。产业规模超百亿,带动就业,环保处理更规范。网友也看好,说长路漫漫,但总有一天握住话语权。
总的来说,这事儿暴露中国航空起步晚的短板,但也展现追赶劲头。地理、技术、政策三座山,翻过去就海阔天空。网友问拆解难不难,难在系统性,不单拆,还得回收环保。希望国内基地多起来,退役飞机在家门口处理,那才叫真自主。
一鼎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